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论文范文(必备4篇)

个人学习 80 2023-11-24 00:32:33

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论文范文 第1篇

一、语言障碍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 2008) 。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三、婚恋观的冲突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_),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_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 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四、曼迪的交流之道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五、结论

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论文范文 第2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于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文化也推动了企业会计语言的变革,并让会计语言运用具备了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会计语言

一、网络文化的语言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但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快的普及,还在于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表现出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即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网络语言的交互性以及网络语言的开放性。

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生活中,人们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平等的,如三纲五常、趋炎附势等其实就体现了语言的不平等。当然,这种语言的不平等还在于人的不平等。而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网络语言的交互性。这是网络语言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这极大的解放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种约束和压抑的思想和感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思维。

网络语言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任意地与世界各地任何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会计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产生最根本的源动力在于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人们基于沟通的需要。在经济领域的个体,是众多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个体。企业个体作为经济人,他们是有限理性的,并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经济社会里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商业行为。企业经营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企业作为一个黑盒,企业的内部人如经营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的较完全信息,而企业的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等处于企业外部,其拥有企业的信息则是残缺的。在这样的机制设计下,经营管理层有责任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披露经营的信息;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增加,企业价值的降低。故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也有着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动机。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就涉及到会计语言。企业对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就是经济领域企业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殊语言——会计。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通用语言,它为各国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而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对于某一特定的经营事项,在运用会计语言来进行描述时,涉及到会计政策的选用和会计估计,所反映出的经营事项就必然会带有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即会计语言必然带有各个企业主体管理层的“地方口音”,这就必然会给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带来信息噪音。

三、会计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网络特性

当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时表现为网络文化的形式,网络文化普及在于具备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特性;而当网络与企业相结合的时候,则必然带动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并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的模式,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特性也必然会深刻影响会计语言,并进一步地推动会计语言的发展与变革。

(一)会计语言的平等性

在传统的环境下,人们生活中的语言以及企业主体所使用的会计语言都表现出语言的不平等性。在经济领域,作为经营主体而存在的企业,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管理层,主导着企业的经营权,拥有着企业的完全信息,他们也主导着和企业相关的会计语言的表述,提供着企业的主流信息,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外部人,则处于企业信息的弱势地位。当然,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会计语言的主导权上,其实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在一定区间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假设x为企业总收入,v为股东最低预期收益,w为应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r为债权人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若w+r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语言的最终表述权的归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企业股东的股权分散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在企业的股东持股非常分散的情况下,若w+r 而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会计语言的不平等性将得到改善。企业的中小股东和其他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可以在企业的网站上或其他的一些信息披露平台,来对企业经营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平台将会极大的提升企业中小股东和弱势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而在一些重大决策的表决上,由于信息收集成本和投票成本的限制,中小股东等往往并不会实际行使自己的表决权;网络投票平台的建设,让中小股东等弱势利益相关者也可参与到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投票,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能一定程度的体现自己的意志。

(二)会计语言的交互性

语言的显著特征应该就是交互性,沟通交流应该是相互得到,有告之,就应该反馈。但会计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表现为单向性的特点,即完全由企业的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编制通用的财务报告来进行企业信息的披露,这样的信息披露其实是隐含了两个假设前提:第一个假设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第二个假设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第一个假设排除了报告系统的灵活性,并导致对所有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向不同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既不能满足一些使用者的需求,又给那些需求较少或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问题。同质性假设也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和提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利于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而第二个假设则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化。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它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会计语言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交互性。会计语言在表述上分为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 (XBRL) 和应用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 XBRL分类账(XBRL GL),XBRL GL描述各交易涉及的资源(如存货)、事件(如采购或销售)、参与者(如供应商或客户)、原始凭证信息(如发票和支票)以及基于标准会计科目表的会计分录信息,由此保存了完整的有关交易的细节数据。而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则是按照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信息关注重点,制定不同呈报格式的财务报告模板。同一套数据依据不同的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可以生成符合不同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企业的资源和交易事项是基于XBRL GL语言来进行表述的,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财务信息元素来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体现信息的交互性。

(三)会计语言的开放性

传统环境下的会计语言,在进行企业信息表述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事项,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从而特定个体的企业信息的会计语言表述带有各个企业自己所特有的主观判断;并且各个企业的信息只是在经营年度结束之后企业才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加以公布,公布的时间也往往会延迟三、四个月;另外,不同国家又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这些都阻止了会计语言的开放性,增加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息解读的难度。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业务数据处理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反馈业务状况,并在特定的安全机制下,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向特别授权的利益相关者开放,让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企业的实时信息;另外,企业的经营信息所应用的会计语言是基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 XBRL分类账,这些基本的财务信息元素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企业建立基于网络的的开放性信息发布平台,将有效的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企业代理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结束语

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技术,但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其所具有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文化的网络语言也影响到了经济领域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信息披露方式,改变并发展了企业会计语言。

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论文范文 第3篇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暴秦之后第一个稳定的封建制国家。罗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分裂时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通过拉丁语的发展和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发展来解释这两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演变以及语言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一、汉语和拉丁语的几个显着不同

汉语是以汉字为核心的孤立语系。完善的汉字符号系统(书面语言)要比口头语言形成得晚,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通过虚词和词序来表达语法作用。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开始,虽然汉字被一再简化,但其仍然是象形文字。汉字的构成采用的是笔画,构成方式采用的是以形表意,构成空间是上、下、左、右的方行结构,便于横排也便于竖排。汉字在发音上采用的是单音节,不计音调,基本音节是415个,标准音节(计入声调)1319个,平均每个音节拥有常用汉字个。

拉丁语是曲折语系的代表。曲折语系中的单词大多拥有众多的属格,以表达其语法关系。在音节的组合上,拉丁语多采用双音节,甚至更多,这导致了拉丁语单词的发音种类非常繁多。其出现同音词的概率也远远小于汉语。以和拉丁语近似的英语为例:英语共48个音素,20个元音,28个辅音。如果以3个音节任意组合的话,即20*28*20*28*20*28,答案是惊人的亿种以上组合。这些组合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人类交流的需求。正因为在发音上有如此多的组合可供选择,拉丁语才可以对每个单词进行丰富的词形变化,并且赋予他们特殊的发音。在构词上,拉丁语属于拼音文字,通常按照音节来创造字母组合,以形表声,是一套表音文字系统。

汉字和拉丁语在音、形上的两大不同:表意和表音。字母横向构词和笔画方形构词直接影响了汉字和拉丁语的语法构造及表达顺序。

1.在人类的语法构造中,主、谓、宾是最常见的顺序

在语言刚刚产生时,人们首先是将语言运用在对事物的命名上。这些能够直接感受的事物,往往最易表达出来,并被人所感知,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相对静态的,属性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正如一个孩子牙牙学语时说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等简单相加名词。所以,一开始,名词应该是构成句子的唯一主题。

当名词逐渐增多之后,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这些名词之间的动态关系。一个名词对另外一个名词的动态影响和改变,就是动词。动词的出现应当晚于名词,起着描述名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当我们想动态地描述麦子时,就会加上“收割”这个词,就成了“麦子收割”,也就构成了宾谓语序。这种顺序是和名词、动词出现的时间顺序一致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语言在诞生之初,语序是比较混乱的,既有符合语言时间发展的宾谓顺序,也有主谓颠倒的顺序。我们可以从一些古文中看到,如“受年商(商受年),今出羌(羌出今)”,主谓颠倒。可以说,符合逻辑关系的主谓顺序只是人们当时混乱表达顺寻中的一种,是语言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并不是所有语言都要朝这个方向演变。主、谓、宾语序有以下特点:

(1)大都是从非主、谓、宾语序中发展而来或者统一而来。

(2)主、谓、宾语序符合表达对象的时间性,与逻辑顺序吻合。

(3)主、谓、宾语序中动词能够起到天然隔字符作用,避免了主、宾、谓,宾、主、谓可能造成的混淆以及宾、谓、主带来的逻辑混乱。

(4)世界上最多人口使用的语言顺序就是主、谓、宾顺序,并且通常这些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文字。

2.语言的两大不同对语法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主、谓、宾顺序的演变

(1)表音和表意。拉丁语作为一套表音文字,有着更为复杂的语音系统,其数量庞大的音节组合几乎可以做到一词一音。拉丁语可以容纳更多的新词,并允许词语内部发生各种形变及产生各种属格,这使得拉丁语新词出现速度快、词语内部变化复杂、开放性强。就一个单词而言,其形素的变化都可以找到音素与其相对应,不影响人们口头交流,又能使该词语法信息发生改变。汉语内有大量同音字,人们主要是凭借着丰富的语言使用经验对同音字进行瞬间处理。音节组合数量少,意味着汉字本身无法进行属格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新汉字不断出现,但也不断有旧汉字被淘汰。根据统计,人们生活中常用汉字数在3500个左右。汉字的语音系统无法容忍一个过于庞大的字符系统出现,否则必然影响人们的口头交流。

(2)拼音构词和笔画构词。拉丁语使用的是字母构词,结构简单且遵循读音标准。原始的拉丁字母只含有21个。正常人记字都是从记音开始,再加上拉丁字母又是单一的横向结构,即使拉丁语中单词繁多,单个记忆起来也不困难。汉字采用的是笔画构词,常用笔画7种,变形笔画7种,古人常说练字先练“永”字,因为常用笔画都被囊括其中。然而14种简单的笔画却因为构词中采用的是方块构字,其记忆难度大大增加。如果汉字也像英语一样拥有近万常用词以及各种变格,不仅字的整体结构受到破坏,而且也将变成很难学习的语言。所以,汉字的构词法决定了它无法存在庞大的字符系统。

(3)结构带来效率。通过前述我们已经看到,汉字字符数量远远少于拉丁语,也没有拉丁语中各种属格变化。拉丁语作为一种屈折语系,可以通过音素的变化带来形素的变化,从而带来意素的变化。例如:

这样,拉丁语即使不讲究主谓顺序,通过属格的变化也能使人听得懂、看得明。为了方便人们听和看,汉语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语序固定下来,而主、谓、宾又是最合理的语序,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汉语从甲骨文后语序就迅速定型并沿用至今。

例如:一只狼吃了牧民的羊,如果采用拉丁语表达,狼(单数,主格)一只(单数)羊(复数,宾语)牧民(单数,属格)咬(单数,过去式,谓语)。大脑在处理上述信息时是不存在任何疑问的。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属格来判断他们的位置关系,而且从主谓一致,冠词一致的角度也可以作为逻辑的一种补充。汉语则不行,汉语要借用结构来完成了词语属格的语_能。

3.音形不同影响汉语和拉丁语意素的表达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汉语:这个女孩爱这些农夫的土地。拉丁语:terra agricolarum amat pulella,pulellaterra=land(单数,宾格),agricolarum=farmer(复数,属格),amat=love(第3人称女性),pulella=girl(单数,主格)。

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意素比拉丁语多。汉语将拉丁语中大量意素分散于每个字中,单词数量增加,语意成分减少,表达内容更为单一化。拉丁语将大量意素集合于一起,创造出新单词,单词本身包含的信息更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仍然是受了发音和字形的影响。如果拉丁语采用汉语,将多达12个符素,而每个符素又不像汉语,仅仅是单音节和方块字,其发音和拼写将变得非常冗长,完全不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包含了复合意思的新单词的出现便不可避免。

汉语受制于音形因素,自身不可能产生过多的字符。为了满足交流,汉字一方面要通过语法结构明确每个词的地位,消除了对属格的依赖。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本民族对世界的观察,确立一些基本意素的汉字形式,再通过对事物共性和特性的把握,不断组合来描述其他事物,减少创造新词的需要。而汉字的音形又恰恰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必需条件。汉字的特点是简洁、高效、组合性强、逻辑结构明确,但由于同音多、组合性强的特点,也容易产生歧义。

拉丁语得益于其音、形自由度大的优点,个体变化性强,语法意义、指示意义丰富,逻辑句法结构不明显且组合性词少,复合意素词多,信息传达丰富准确,但词汇量大,冗余信息多,相互调用不方便。

二、不同语言类型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两大不同类型的语言从诞生开始,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化以至于国家制度的建设。乔姆斯基说:“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其特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构成人类行为、信仰和性情的个人特征决定的,也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副现象。”洪堡特说:“语言是精神的不由自主流射。”语言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深远的。东、西方人性格的不同,从语言上体现得淋淋尽致,并也深受语言的再造。当人们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或者在内心用语言来编织他们的想法时,他们的思维结构就已经由语法结构决定了。

1.开放性与封闭性

欧洲从希腊开始便属于海上文明,而继承了希腊语并将其发扬光大的罗马人将语言上开放多变的特点带到了生活里。罗马人抓到奴隶后,不是使其世代为奴,而是给予了市民权。罗马拥有奴隶解放制度,就是用钱赎回自由,或在长年辛劳之后给予自由。克利恩制度更是将罗马贵族同被保护的自由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常年征战,领土的扩大使得拉丁语不得不吸收大量新词汇,但是这也需要拉丁语本身强大的包容性,社会出现了一个从语言接受到文化接受到阶层接受的过程。而西汉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在赶跑匈奴人以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长城保护了我们的文明,却也使我们停止了对外扩张融合的脚步。汉字那稳健不易改变的方块体似乎也潜移默化对我们的心性造成了影响,造就了一个稳重却又显得保守、坚持传统确又有些固执的国家。

2.共和制与王制

拉丁语不重视语序,主、谓要求不严格,人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民众的领袖观念并不强。相反,从那时起欧洲人的民主要求就很激烈。从希腊神话的多神论与东方神话的一神论就可见端倪。罗马进入了共和制后,王的位置由执政官代替,虽然可以连选连任,但每届任期只有短暂的一年。为了防止独裁,每年要选两个执政官共同执政。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元老院、市民集会,保民官与其相互制约,是一典型的三权分立结构。而国人说话,潜意识里会首先说出主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逻辑结构根深蒂固,建立一个集权制度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3.字形易统一,字音难统一

和中国不同,汉语为表意文字,在秦推行书同文后,发音上的差异不会造成整个语言的分裂,所以即使每个中国人能听懂极少部分的方言,但大家都承认自己说的是汉语,书面语也相同。拉丁语为表音文字,与发音不一致的书面语很难长期留存,即使罗马大力推行拉丁语,但各地语音区别大,拉丁语书写形式难以统一。倘若无法接受拉丁语发音,拉丁语也很难得到真正推广。而人们的口音是很难改变的,这样拉丁语在历史中就逐渐消亡了,只被教会少数人使用,语言的分裂同时会造成政治、文化的分裂。假使罗马人的文字也是表意文字,那么它很可能和汉文明一样延续下来。

三、结论

本文分比较了中古代的汉字与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拉丁语的一些特征及其对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及政治文化的影响。语言体系的形成要早于政治体系的形成,语言对人们思维模式的影响很自然地影响到政治体系的构建。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语言是其中一部分,但语言也影响了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从语言入手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法专业毕业创作论文范文 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进行说明,并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对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促进当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在于: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可以尝试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互文性构建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策略

广义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结合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养生功能、尊礼功能、怡情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图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茶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脉,在这一点上讲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陆羽所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也将茶文化的技艺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诞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用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我国茶文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方言”,如何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构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语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新的中华茶文化内涵的使命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茶文化理论的现代性的构建中十分有利于我们提升当前的茶文化软实力。

1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下的语言学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属于一种偏向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统化、结构功能导向、隐喻学等视角来审视特定语言的产生、流变过程。总起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

韩礼德等人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另一种流派是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社会认知语言学,它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形式主义语言学讲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种人的主观认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能力。受这种理论启发,系统功能语言学更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语境下人的一种主观感知、主观认知的交际行为。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结合,我们在认识语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认知主体的主观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看法就构成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或者说叫做“系统功能”。

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讲的,由于语言本身更多地是主体主观认知、主观感知的一种交际符号或者说行为方式,而不同语境、不同共同体环境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学者们所讲的“隐喻学”,而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对此,马力诺夫斯基在调查土著居民语言变迁规律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语言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到土著人当时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这种语言发生的语境就是一种“隐喻”。

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

在语言学上,很多学者对于语言的功能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证化研究。到了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这里,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抽象化的能力,代表着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语言归纳的能力水平;人际功能代表的是主体开展社会交际的一种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向更广泛的信息传播、理论构建、模型构建等内容。因此对于特定的语言符号的构建(比如说茶文化体系的理论化构建)来讲,要采取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步骤进行。

2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理论构建上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入的东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则没有引进,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着“西方人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却“没有把茶当成一种信仰文化”来看待。基于这种现实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因循着一定的步骤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总结为一个有机理论体系,来向世界宣讲。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这样两个启示:

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学的时候采用的哲学思维是“系统论思维”,它将语言学划分为“语境”、“语义学”、“词汇语法学”这样三种层次,最抽象的层次是语境的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对于我们构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基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还是传统的系统论又或者是任何一种理论,中华茶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都要用一种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实现一种体系化的构建。

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

我国茶文化本身带有明显的世俗主义人本的关怀,无论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属性还是其物质功效和社会交际上的礼俗要求,带有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关怀。系统功能语言学尽管属于一种语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将人视为是语言的基本目的和价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因此,在对待茶文化理论构建过程时,要重视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养、君子之风的把握。这一点其实在教育界、语言界都是一种重要的共识性主张,例如说我国当前高校中的德育课程、选修课程等都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种茶文化的平台和节日来向学生灌输传统社会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义的社会化进程。

3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例举

总览中国传统茶文化理论的构建,无论是茶圣陆羽还是任何其他人所写的茶学专著,都带有明显的碎片化、技艺化的特点,茶文化尽管分散于这些著作或者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但是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层面,从而在一个全球化交际的时代也就不能给国内外的受众和茶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中国茶文化感官的机会。对此,可以尝试以下两点策略进行构建:

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

在当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畴中,文化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指导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华茶文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整体上分为“形而上层次”、“形而中层次”、“形而下层次”这样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内容、茶文化的交际内容、茶文化的物质内容等。同时基于“功能”的视角,可以尝试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产业等)积极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从传统的养生保健功能、社会交际功能、人生修养功能、审美功能等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产业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互文性构建策略

互文性是当前翻译学术界和语言学术界都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特定的语言和理论时,是采取系统化思维、语境化思维的一种策略,将特殊语境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结合既有的研究知识和背景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下的比较分析,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视阈,也构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此,中华茶文化的理论构建应当采取开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将中华茶道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茶文化精华(比如说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美国茶文化、印度红茶文化)等开展比较构建;同时,基于我国茶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较广泛和多元,可以尝试在中华茶文化内部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用内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种茶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语言上的对话。

参考文献

[1]Thies,;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

[5]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33-135.

上一篇:演讲与辅助手段论文范文(合集7篇)
下一篇:档案整理类论文范文大全(优选8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
滇ICP备2023005910号